——燕子《局部爱情》的阅读现象分析
张 军
燕子的“红尘有道”系列七卷组合,隆重登场。迄今为止,她已发表16部文学作品,共计500多万字,多产、高产,著作等身。作为这16个孩子的母亲来说,我们真是羡慕、嫉妒、爱呀,羡慕她写作生育能力旺盛,这一次就生了“七胞胎”,还有能力哺育成长;嫉妒的是,她放开了计划生育,改变了旧策;爱吧,是爱她的作品、爱她的这些孩子。我挑选了她的《局部爱情》这部非虚构和虚构的作品集,进行阅读评论。
韦勒克、沃伦在欣赏莎士比亚的戏剧时说到:“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较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提示出来的内含的意义。在这里用传统的批评方法来分析燕子的作品有点落入俗套,我想用西方现代批评方法——阅读现象学来进行解读。
较为厚重的《局部爱情》从形式上分为纪实、虚构两大类别,由四个篇章组成:写“相亲”的是采访篇;写婚姻的是实录篇;写情书的是口述篇。写社会、人际关系的是虚构篇,最后这个篇章是由四部中短篇小说组成,是这部集子的重中之重。
前三个篇章按照当下时髦的说法,是非虚构文学,实际上我一直认为这个提法是一个悖论,是反文学艺术规律的。因为采访和实录,前两个篇章是在新闻属性的,实际上也是为当时深圳特区报下属的子刊《深圳周刊》的一个栏目“同城约会”撰稿,可读性很强。
在第一个篇章:采访篇里,有时要窥视青年男女相亲的过程和内心感受,又要把这些写出来,公诸于众,这对少男少女来说,是她们私密的空间和相对封闭的世界,有的羞于起齿,有的碍于面子,有的功败垂成,内心复杂,有的是个进行时、未来时,不是完成时,所以面对采访者内心矛盾交织,半遮半掩、欲说还羞。作为采访的记者作家,局限于这种主客观因素的的域廓,不免会沦为“狗仔队”角色的尴尬,笔触也不能深入到青年男女的内心。
第三个篇章,说是口述,实际上成了燕子的一篇书信体小说,艺术性很强。《粤女珠儿的自白》写的是一个粤北山区的18岁少女闯荡特区打工的血泪交织的奋斗史:从恋爱、打工、沦落、拯救到富婆的跌宕起伏的打工故事情节来看,是一篇很好的写打工题材的打工文学,是这个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时代,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挣扎、与命运抗争的生动写照,塑造了一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这里主要分析的是第四个篇章,虚构篇的四部小说。从这部《局部爱情》文学专著来看,是一个正金字塔的印象结构,第四篇章是这部专著的底座、厚实、凝重。下面就运用阅读现象学的文学批评方法来分析。
阅读现象学认为,没有阅读就不会有审美,也不会有审美的作者。冷静而又慎重地分析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它的意向性,始终把作品与作者尤其是与读者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又有侧重点的分析和阐释。
第一,回到文学自身,回到作品去。这里不是从燕子作为作家的主体去开展批评,而是按照胡塞尔还原论的理论:“回到事物去”,借此来标明文学批评就是:文学要回到自身,应该“回到作品去!”很显然:《局部爱情》中的主人公小南不等于燕子,《法定的约会》中黄莲也不是作者的经历,也不是燕子的原型,因为作家人生经历中没有对应的现实关照,显然,不说不是传记、纪实文学,也不能用心理分析学、用社会——历史的批评方法来解读。在另一部中篇小说《冲红灯危险》中更是如此,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青年男性,入行不久的律师与作家的过往的职业不搭界,与小说的另一个第二主人公——金铃的身世与职业也相去更远。我很佩服燕子在写这部小说时对法律和审判程序的谙熟程度,相信她在写这部小说时做了许多功课,才游刃有余的、收放自如的再现了现实生活。然而,小说中的所有这些,都不是燕子本人的过往生活,这样我们就可以深入到作品的内部,把握事物的本质,抵达作品意义的彼岸。
第二,回到作品的意义中去。杜夫海纳提出:“作品永远有一种意义。作家说话是为了说出某些东西,作品的效能就在于它说的能力之中。如果说出来的东西不能用真和假的普通标准去衡量,那也无关紧要,作品的真理总是在意义的说明之中。因此,批评的基本任务似乎就在于解释这种意义。”
意义内在于感性形式之中。对《冲红灯危险》的阅读,可以通过我们的感性形式探求内存的意义。我们能清楚的归纳出读者和批评者对这种意义的共识:在法律的框架内,被告人金铃“是一个披着清纯外衣的恶魔”,是杀人凶手,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而高信戈,是被害人,要寻求法庭的唯一精神——公平和正义,生命付出的代价用法律来伸张,法律要做它该做的事。从现象学的感性形式来分析,主人公关可鸣毕竟是现实生活中的有丰富情感和人性的正直青年,在法律的栅栏之外,他有时也这样想:一些犯罪嫌疑人并非总是人类最丑恶的垃圾,甚至从某种角度上,罪犯有的还是清白无辜的人。……佛曰,要行善;上帝曰,要宽恕。可是他认为,惩恶除奸才是最大的善。被害人有时也是大奸大恶。作为辩护人他致力于寻找事情的真相与本质,最后的结果是:法律做了它该做的事,伦理和道德的良知也找到了事件的真相与本质。
第三,回到事物的本源去。作品的意义并不全是作家赋予的,而主要是作家回答了大自然和生活中潜在的意义问题。大自然和生活中的意义是无穷无尽的,也许作家揭示了一种潜在的意义,一部作品只有当它本身富有启发性时,读者才是受启发的。
中篇小说《一个白领一生中的24小时原生态》,浓缩书写了女主人公晓风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她在现实主义中过已有的生活,作为作家的燕子是在写现实主义已有的生活。客户陈萍根据自己的过往经验确定了晓风为她的广告模特,引起了原来选定的女模特的嫉妒、失落、恨,引发了两人之间美与丑、善与恶的人性伦理的交锋,到最后虽然晓风去意阑珊,作家燕子最后揭示的意义是多维度的,这种启发性的罗生门,会使读者“一千个读者产生一千个哈姆莱特”,“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林黛玉”。因为小说结局的留有余味,使读者产生丰富的遐想空间。至此,批评家在说出作品给他的启发时,并不背叛作品;读者的想象也是一样,不会背叛小说的意义。
通过用阅读现象学分析和阐释燕子的《局部爱情》,让我看到了小说创作是她最擅长的文体,只要潜心创作,就一定能出彩、出佳作。金圣叹对小说的审美评价是:“以文章之奇,而传其事之奇。”往后就应该心无旁骛的投入小说创作,向纵深开掘,推出新的精品力作。
深圳市社科院文研所
副所长 研究员
电话: 13662297878